找到相关内容628篇,用时8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因明纂要略记

    者。立声无常。所作性故。如瓶等之时。其无常法自相下。意许识变无常非识变无常。立者意许。立识变无常。约此识变有三识。谓第八识第六识及耳识也以此三识取声故。而喻瓶等虽第八识变。非耳识变物故。意许三识...取故因。成前意许识变无常宗(云云)答。且此记不可依。所以者何。若以八六耳三识取故因。因有一分他随一不成失。敌者小乘不许第八识故。又喻有一分能立不成失。瓶非耳识变故。既有此等失。何成言显。无失之量耶...

    真兴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3838539.html
  • 因明学理法

    “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”的微妙甚深理法,彼此关系的确定性。   论文之理法  因有三相、何等三?谓遍是宗法性,品定有性,异品遍无性。  释法要:  宗:钟表等,普遍性的认知。  因:计时器,...胜论师,系古印度六大哲学派之一,称作胜论宗;以唯物多元而论宇宙万有,即所谓“实为本体,德属性,业作用,共通性,异和合物物间之固有性;异别异,有能,无能,俱分,以及别立无说。”十义。  注:...

    白云老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13838743.html
  • 浅谈阅藏次序

    大般若经及其别出经,以及其它支派般若经典之总称。据《开元释教录》卷十一之说,般若诸佛之母,故将般若部置于五大部之首,凡二十一部七三六卷;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则录有三十二部七五七卷;至元法宝勘总录...波罗蜜多经》二十五卷,亦与此会本),梵本共有八千颂。相当于现存之梵文八千颂般若。   第五会:  共有二十四品,凡十卷。所说较第四会尤为简略,《法苑珠林》及《开元释教录》等书,皆记载其梵本四千颂。...

    不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0940182.html
  •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(7)

    另一方面,文益的法眼宗也是得自青原系传承的。他对青原的基本精神理解得很深刻。石头的《参契》以明暗来表现事理,是发挥理事贯通的精神的。文益对此很有心得,所以他曾《参契》作过注解(注已散失)。在《...法界,也就是用六相(总别、异、成坏)来体会理事的关系。因此,显然不是从体用上而是从本末结构上来讲理事,以房舍例,房本,门窗等部分末;房总,门窗等部分别;总,别异;总成,别坏。这些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52356403.html
  • 唐奘师真唯识量直解

    。初三摄故喻如眼根。即外人将前量(之)异喻(反)喻。将喻(反)异喻(矣)。问。得成法自相相违耶。答。(外人)非真能破。夫法自相相违之量须立者。(品)无异(品)有(而)敌者(品)有异(品)无...小乘申违量行相如何。答。小乘云乍观立者言陈自相(指极成色)三支无过及推所立元是谙含(指相分色)若于有法上意之差别。将因喻成立有法上意许相分色不离眼识者。即眼识不得喻。且如眼识无不离(本质)色以一切(...

    古吴蕅益释智旭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33238825.html
  • 菩萨种种发愿亦即种种忏悔

    ,以此五亦如天台所说,通悔罪灭恶之法故。(《千手轨》等说“忏悔”随喜“劝请”“回向”“发愿”之五,与天台名,惟次第异。又《药师观行轨》、《三摩地轨》、《三十七尊礼忏文》等,则摄“归命”于“忏悔”,... 虽然,犹有疑焉。此“随喜”“回向”等等菩萨法,虽可悉称之为菩萨之忏悔,又可悉称之为菩萨之发愿,然忏悔自是忏悔,发愿自是发愿,只可谓菩萨之所忏悔与其所发愿者一事,不可谓忏悔与发愿即一事也。盖忏悔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82186234.html
  • 民国佛门领袖——太虚大师

      太虚大师,名淦森,法名唯心,号太虚。俗姓吕。浙江崇德(今并入桐乡)人。生于清光绪十五年(1889)。光绪三十一年16岁,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僧。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。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。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。时与闽僧圆瑛、会泉参,相与参究禅学。   宣统元年(1909),随寄禅和尚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,并在南京从杨文会居士学《楞严经》,后又就苏曼殊学英文。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领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7/09155410316.html
  • 四种相违断略记

    宗虽无即实之有宗不失耶(言)  次文云。以异性离实等。得成非实等。以异性不名有故。成有非有。名俱决定者。是明一所由也。意云。异性离实等故。成有性非实之宗。又异性不名有故。返成有性非有性之宗。故论云俱决定也。  次文云。彼实等虽体不无。而不名有。何故如是。是宗计故者。是则断家案胜论计也。意云。胜论本计。实德业异和合。总言不无不言有是则彼宗计也。故以异性有性非有性能违量之喻。能成正比量...

    真兴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14438136.html
  • 明要抄(下)

    若不对有法者。有性之量。以别有体义。成有法有性。其义又可。何有性量望有法。勘成异品。有无能别之量。不过哉。  答。有法举体。能别立有无之量。多是自比量也。所别直举不极成法体。无意许。能别云别有体等...。而异性望离实有体一分。虽均等望有性异品也。(总合所立。不及二分。)故勘有法自相相违。若以有性不摄所立者。宗义何得满足。又何望彼论异品。本疏问答。义断等释。若不许此义者。恐皆不会两论相违。以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15438146.html
  • 比量

    宗法性,第二相品定有性,第三相异品遍无性。比量借助于因三相而由已知推及未知,如由烟知火,由所作知无常等,因而具有必然性。  由以上两点的不同,可知佛教逻辑家关于比量的理论是较正理派略胜一筹的。 ...直接能够经验到的具体事物。而佛教则从陈那开始以因与宗上能别之不相离性比量的基础。陈那《因明正理门论》云(大正32·8c):“此因与所立宗不相离念,由是成前举所说力。”这就是说,正是由于因上的“所作性”...

    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2238181.html